(資料圖)
筆者認同這種觀點:白茶是六大類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,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“曬干或陰干”這種與制作現(xiàn)代白茶相類似的方式對茶葉進行簡單加工,保存茶葉以備祭祀、治病、靜修、品飲等不時之需,我們稱之為古白茶。傳說中的藍姑“將茶的芽芯曬干用于救治麻疹”,這茶可視為白茶的最初雛形。
一千多年前,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引《永嘉圖經(jīng)》載:“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?!标惔淌谠凇恫铇I(yè)通史》中認為:“永嘉東300里是海,是南300里之誤。南300里是福建的福鼎,系白茶原產(chǎn)地?!边@里所說的“白茶山”顯然就是以太姥山為代表的福鼎境內(nèi)的眾多山巒。
自古以來,名山之坡產(chǎn)名茶。這名茶,先是品種的優(yōu)質(zhì);這品種的優(yōu)質(zhì)又與特定的地理和氣候有關(guān)。福鼎有西北高、東南低,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大片山區(qū),是茶樹良種得天獨厚之生長區(qū)域;大自然又賜予福鼎大白茶、福鼎大毫茶兩個國家級茶樹良種。特定的人文、地理、生態(tài)、物候環(huán)境的相互烘托,與精湛的制茶技藝渾然一體,造就了福鼎白茶。
在福鼎,在太姥山區(qū),福鼎白茶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的生活非常緊密地連在一起,我們隨便翻翻有關(guān)太姥山的詩文,就能引出一大串:
明陳仲溱《游太姥山記》中說到:“竹間見危峰枕摩霄之下者,為石龍,亦名疊石庵。緇徒頗繁,然皆養(yǎng)蜂賣茶。雖戒律非宜,而僧貧,亦藉以聚重?!边B僧人寺庵都靠“養(yǎng)蜂賣茶”來“藉以聚重”,從中可以看出,至少在明朝,茶葉已是太姥山民經(jīng)濟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再讀明謝肇浙“采茶人去猿初下,乞食僧歸鶴未醒”、“借問僧何處,采茶猶未還”和“野猿競采初春果,稚子能收未雨茶”,以及明周千秋“幾處茶園分別墅,數(shù)家茅屋自成春”等詩句,我們讀出了:在時光深處,茶滲透入了世相僧俗男女老少的日常生活。
明林祖恕《游太姥山記》說:“因箕坐溪畔,取竹爐汲水,烹太姥茗啜之?!鼻逯x金鑾《漱玉洞記》也記載:“復返,從渠中取水出,洗鼎烹泉,坐石靜聽。須臾,日色過午,茗已再熟?!型詿~煮茗?!边€有清王孫恭《游太姥山記》中說:“入七星洞,則容成丹井在焉。泉從巖罅涔涔滴井,如掬之,游人每挹此,烹‘綠雪芽’?!痹儆忻髁謵勖瘛秹粲翁选分械脑娋洹耙簧俟瓤裳?,煮茗只向石底開”以及林祖恕《天源庵訪碧山上人詩》:“竹間風吹煮茗香,戶外柑橙楓桕赤?!薄芭搿?、“煮”為古人的飲茶方式,讀了以上詩文,我們可以想象:峰石如畫,竹木成蔭,溪渠嗚咽,山風徐來,對坐煮茶,真可謂太姥神仙矣!
據(jù)《中國名茶志》考證,明代太姥綠雪芽就被視為茶中珍品。清郭柏蒼《閩產(chǎn)錄異》記載:“福寧府茶區(qū)有太姥綠雪芽?!鼻鍏钦癯肌堕}游偶記》亦說:“太姥山亦產(chǎn),名綠雪芽者最佳?!鼻逯芰凉ぁ堕}小記》說:“太姥山有綠雪芽茶?!泵駠縿χ巯壬凇短焉饺??方物》中引用了周亮工的這句話后進行進一步闡釋:“綠雪芽,今呼為白毫,香色俱絕,而尤以鴻雪洞產(chǎn)者為最。性寒涼,功同犀角,為麻疹圣藥。運售外國,價同金埒?!?/p>
值得特別指出的是,“綠雪芽”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,為明代兵部尚書熊明遇所起。2012年5月12日,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徐光臺教授第三次上太姥山,確認山上“鴻雪洞”和“云標”兩幅摩崖石刻為熊明遇題書。他特此撰文指出,萬歷年間,熊明遇因被視為東林黨人,遷福建兵備僉事,治兵福寧道,曾于萬歷四十八年三月與五月兩度登太姥山,分別題刻“鴻雪洞”與“云標”兩塊摩崖石刻。聯(lián)系一生愛茶的熊明遇在長興曾主導開發(fā)羅嶰巖茶,并將之命名羅嶰茶,留有《羅嶰茶疏》原始文獻,收入他在福寧時期出版的《綠雪樓集》,徐光臺教授斷定:太姥山“綠雪芽”茶之名起源與熊明遇有關(guān)。